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栏目顶部广告位 |
-
第十一章、结束语-儒家
“祖述尧舜、宪章文武”,孔子笔下的圣人有“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武王、周公”,他们的行为至高至圣,没有任何超出仁义的行为,事实果真如此吗?汉景帝 时曾...
-
第十章、儒家思想的发展-儒家
小雅认为,儒家思想发展到孟子、荀子已经很完善了。汉朝以后的大儒们吸收一些其它思想,如道家、佛家,将儒家思想重新用新名词解释一下,主体不离孔子本 意,更多的大儒其实并无新意,...
-
第九章、儒家的大劫难-儒家
儒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,影响着每一个华厦子孙,这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次浩劫,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,虽然针对术士骗人进行的,但法家之外的各家都遭 殃了。第二次是五四运动,是...
-
第八章、儒家何以成为正统-儒家
孔子生前虽然遭到讥讽甚至围攻,死后在弟子尤其是孟子和荀子的倡导下,儒学成了“显学”,即使在秦国以法家为主导的国家中,儒学仍占有重要地位,尤其当吕 不韦主政时,儒家...
-
第七章、人性善恶之辩-儒家
性恶论的荀子出来讲学之时,性善论的孟子已经去世多年,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听到两位超级大儒来辩驳,而孟子的弟子虽与荀子辩论过,因其水平有限近似于无理取 闹,到了唐宋韩愈、王安石...
-
第五章、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-儒家
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,孔子死后很快就进入战国时期,儒家思想的宣传推广自然由孔门弟子担当。孔子弟子众多,贤者也有70多人,有的修身、有的入仕、有的经 商,而从事教育的主要有八家(不...
-
第四章、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-儒家
上面讲了“仁义”的最初思想,在现实中一个人既可能是上级,到另一地方可能变成下级,例如周公在周是臣,在鲁是君。有时儿子可能是父亲的上级,年小的是年 长的长辈等等,也...
-
第八十一章-老子集注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,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[194] 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 [195]【注释】[194]这段话“出...
-
第七十九章-老子集注
和大怨,必有馀怨,安可以为善?[189] 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[190] 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[191] 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 [192]【注释】[189]一味的“调解”所谓内部纷争...
-
第七十八章-老子集注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。[186] 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「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。」[187]正言若反。[188]【...
-
第七十七章-老子集注
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;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有馀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[184] 。孰能有馀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[185] 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...
-
第七十六章-老子集注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 [183]【注释】[183]统治的脆弱可见一斑!在老...
-
第七十四章-老子集注
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执而杀之,孰敢?[179] 常有司杀者杀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谓代大匠斫,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矣。[180]【注释】[179]杀人应该作为统...
-
第七十五章-老子集注
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,是以饥。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,是以轻死。[181] 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 [182]【注释】[181]这里的分析太透彻了!...
-
第七十三章-老子集注
勇于敢则杀,勇于不敢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是以圣人犹难之。[177] 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□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 [178]【注释】[1...
-
第七十二章-老子集注
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。[173] 无狎其所居,无厌其所生。[174] 夫唯不厌,是以不厌。[175]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;自爱不自贵。[176] 故去彼取此。【注释】[173]好啊,好啊!什么才是暴力的...
-
第七十一章-老子集注
知不知,上矣;不知知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 [172]【注释】[172] 知道自己不知道,“孺子可教”;不知道自己知道,“病也”。圣人之所以知道自己知道,是因为他不...
-
第六十九章-老子集注
用兵有言:「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」是谓行无行;攘无臂;执无兵;扔无敌。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故抗兵相若,哀者胜矣。 [168]【注释】 [168]“哀兵能胜”。保持低...
-
第六十八章-老子集注
善为士者不武;善战者不怒;善胜敌者不与;善用人者为之下。[167]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【注释】[167] 这里又是四条非常重要的“注意事项”。有注说,“士,卒之...
-
第六十七章-老子集注
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![164] 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俭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;舍...
-
第六十六章-老子集注
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[163]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...
-
第六十四章-老子集注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。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[158] 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 [159] 慎终如始,则无...
-
第六十五章-老子集注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[161] 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[162] 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「玄德」。「玄德」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然后...
-
第六十三章-老子集注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;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[157]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...
-
第六十二章-老子集注
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?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邪?故...
-
第六十一章-老子集注
大邦者下流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故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[154]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,小邦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...
-
第五十九章-老子集注
治人事天莫若啬。[149] 夫为啬,是谓早服;早服谓之重积德;重积德则无不克;无不克则莫知其极;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;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;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 [150]【注释】[149] 什...
-
第五十七章-老子集注
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[143] 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。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人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 [144] 故圣人云:「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...
-
第五十八章-老子集注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[145] 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。[146] 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 [147]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...
-
第五十六章-老子集注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 [141]故为天下贵。 [142]【注释】[141] 亲、疏...
-
第五十五章-老子集注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毒虫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。益生曰祥。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...
-
第五十四章-老子集注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祭祀不辍。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;修之于家,其德乃馀;修之于乡,其德乃长;修之于邦,其德乃丰;修之于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...
-
第五十三章-老子集注
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[136] 大道甚夷,而人好径。 [137] 朝甚除,田甚芜,仓甚虚;服文采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馀;是为盗夸。非道也哉! [138]【注释】[136] 因为“无为”,所以...
-
第五十二章-老子集注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无遗身殃;是为袭常。 [135]【注释...
-
第五十一章-老子集注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[133]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[134] 故道生之,德畜之;长之育之;成之熟之;养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是...
-
第四十八章-老子集注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[124] 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[125] 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 [126]【注释】[124]为学与为道不同。通过为学,可以不断知道更多...
-
第四十九章-老子集注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[127] 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;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;德信。[128] 圣人在天下歙歙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 [129]【注释...
-
第四十七章-老子集注
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[122]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 [123]【注释】[122] 经历的越多,知道的越少。这是指视野被经验的事实所封闭,对一般...
-
第四十六章-老子集注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祸莫大于不知足;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 [121]【注释】[121]其实这句话不外是说少打仗,多种田。只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加以...
-
第四十五章-老子集注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[119] 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躁胜寒,静胜热。清静为天下正。 [120]【注释】[119]正是存在这些不完满,所以发展才成为可能。也只有...
-
第四十四章-老子集注
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;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 [118]【注释】[118]到这里之前,老子都是侃侃而谈的。但到了这里,的确令人感到有些好笑...
-
第四十三章-老子集注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[116] 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 [117]【注释】[116]这里需要注意“驰骋”二字。柔之所以“克刚”,不是“刚...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栏目底部广告位 |